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大光社區,打造觀光新形態

「月娘光光隨車行,運命好壞天註定;天生我是歹命子,人生路途足歹行。
咱對人好無人褒,好魚奉吃嫌臭腥;為人設想無好報,人去財空逐項無。」
陳達/即興作詞,簡上仁/紀錄。1978


落山風、檳榔與恆春民謠,共稱恆春三怪,而恆春民謠之所以被納入,是因為民謠的來源複雜,因為地理人文因素相互影響,除了閩南傳統外,還融入客家、排灣族與平埔族等各民俗的音樂元素與風格,展現出恆春半島多元的文化特色及現象。也因此,恆春民謠被列為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更有數位典藏機構將這些傳唱已久的古調,詳實紀錄及傳承推廣。

提到恆春民謠的傳承推廣,在恆春最著名的就是有「思想起的故鄉」之美譽的大光社區,幸運的是,距離我打工換宿的心境會館(砂尾路76號)車程只要五分鐘。

位於大光社區的陳達故居

產業轉型無所畏懼

傳說昔日此地有許多參天古樹,和居民房屋形成無數大小不等的「樹屋空間,宛如家屋的房間」,所以在清光緒時名為大樹房。光復後,地方重要人士取「宏大光明」之意,改名為「大光」並沿用至今。

如何找到大光社區呢?很容易的,台26線從恆春往墾丁的方向,尋著163縣道再往南,就可以看到主要出入口的意象標示,它的設計元素包含了月琴、瓊麻及海洋,清楚明白。

 大光社區的入口意象很鮮明

大光社區的開發甚早,瓊麻工業正興盛時,因為社區一帶的海岸線長,所以也曾種植廣大的瓊麻林。然而,瓊麻工業在時代的浪潮淹沒下已經沒落,當地居民便以農維生,加上後壁湖漁港也在附近,所以漁民也占了一定比例。

當然,墾丁不斷接受觀光發展而調整面貌,大光社區也不免受到影響,不少在地居民改為從事浮潛活動的經營。難能可貴的是,2012年秋天,大光社區一群對這片土地充滿熱忱及反思的居民,深切認知保育本土生物多樣性是永續發展的基礎,為了推廣旅遊不再只是對當地資源的「搜括」,而轉以「生態產業」的心態來經營,於是成立了「大光社區生態旅遊巡守解說員隊」,並且積極推動當地自然、藝文導覽活動。

月琴傳承社區培力

所以,當遊客結束大光社區的生態導覽,就會發現當初身邊上了年紀的生態導覽員,換下制服,再著新裝,竟然個個都是可以拿起月琴自彈自唱的高手,真的會讓人驚訝!

每周六的下午,他們都會在陳達故居前的小廣場表演,風雨無阻(我去的兩次都下著細雨呀),特別的是,月琴在他們手上時不再是古老樂器、民謠在他們口中也不只是昔日曲調如此簡單,他們與兩位在地年輕人組成的樂團「草地之星」合作,伴著即興的拍打及吉他聲,一起唱著《思想起》、《祝你幸福》多首歌曲。
  
民謠與吉他的合作|阿嬤彈奏月琴時總是洋溢笑容

有趣的是,彈奏月琴之間,他們不顧有旁人就在現場欣賞,就直接討論說起「這樣默契不夠」、「這樣感覺不夠好」,率直性情一覽無遺。另外,他們在每首曲目中間都會介紹恆春民謠的典故,像是吟唱〈四季春〉前會提到「是指這裡四季如春,又稱「恆春調」,歌詞中常常提及四季花草,主要介紹恆春當地的風景」,讓遊客可以基本認識歌曲的涵義。

細雨聲中聽著長輩吟唱的恆春民謠,坐在陳達故居前的小小天地,這樣的文化展演傳達著早年生活的種種心境,無不讓人觸動許多人的回憶與情感,也感受著社區的源源能量;當恆春面臨產業轉型的衝擊時,力求進步與獲利的同時,願景中的地方藝文傳承及發展不應該是以營收來衡量,而是體察注入濃郁人情味形成的價值。大光社區的存在,提醒著這一點可貴的價值,所謂的發展不靠觀光而來,而是社區力量培養而生。
  

恆春民謠小百科
起源於前來恆春開墾的外地人,因為思念家鄉的親人,不禁隨口哼唱的,這些歌曲的記憶可能來自家鄉的片段曲調,或者是自己隨意編作,由於旋律好聽、朗朗上口與易於背誦,於是在恆春、滿州、楓港、車城等地流傳開來,因為深具地方特質,所以被稱為「恆春民謠」。

關於陳達
1905年出生於屏東縣恆春鎮大光里砂尾路,1981年因車禍過世。陳達有四分之一的原住民血統,因沒有受過學校教育目不識字,年輕時以打零工、放牛維生,喜歡唱恆春調。他的歌聲蒼涼,歌詞相當有詩境,搭配月琴清唱,情感十分豐沛,被邀到台北接受採訪後大受歡迎,電視與和報章媒體紛紛報導,並錄製了專輯,其中最有名的歌曲,就是《思想起》。因為陳達的演唱節奏自由、似吟似唱,所以,許常惠譽之為「未經人工改造的遊吟詩人」,如今更是恆春民謠「國寶級」傳奇人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