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用光,在恆春古城聚焦

「貓鼻龜蛇峙海邊、三台高聳入雲巔、龍吟雨化潭心月、虎嘯風清岫口煙、牛背躬耕歸野徑、馬鞍誰著出塵鞭、千秋洞鑑封猴績、雄振東南半壁天」
清,梁燕〈恆春八景〉

中強光電基金會成員與恆春各界代表合影

恆春人分享著古城感動,中強光電基金會的成員專心聆聽

詩詞中的八景是指貓鼻頭、三台山、龍鑾潭、虎頭山、赤牛嶺、馬鞍山、猴洞山與關山。清朝在恆春建城之際,曾經聘請風水堪輿師詳細走訪,最後,決定於現在古城牆之範圍築城,後人研究發現,恆春八景詩中所提到的各個景點,應該是由恆春古城上眺望所見,環繞著整個恆春古城,風水意義應該大於遊玩觀賞之用。

在地文化 深植感光計畫

恆春鎮,擁有全台保有最完整的二級古蹟恆春古城,創建於清光緒元年的古城已有百年歷史,並有東、西、南、北,四座古意濃厚的城門,如今,歷經天災地變、戰爭洗禮,城牆多已破壞,只留城門建築尚屬完整。

因為「走讀屏東,社區漂鳥」的計畫入選,我開始長居恆春近一個月,同時,我的另一個身分是中強光電基金會的特約採訪;這個基金會長期持續從不同的面向、廣泛且深度的進行光影文化的推廣,2011年便在台南開始感光城市計畫,以燈光妝點風神廟及接官亭,讓民眾看見古蹟的另一面,2014年更是顛覆過去的廟會活動,集結在地文創與人文特色來行銷古蹟,不只是提供喜愛旅遊、熱愛台南文化的朋友來走逛,更藉此體驗昔日廟埕的魅力與人情味。

同樣是2014年的夏天,台南的風神廟在良好的光環境下吸引民眾參觀,屏東縣恆春鎮也與中強光電基金會有了接觸,也希望透過光的能量,讓在地人或外來客看見古城風華。

 
中強光電基金會在恆春民謠館舉辦座談,為光環境集思廣益

聆聽在地 思索改善之道

10月,中強光電基金會將以「點亮古城,光影串連」為主題,並邀請來自台北、台中四位藝術家,分別以古城的四個角落為舞台,透過光影點亮創作,希望透過臨時性照明的風采,以及配合恆春國際民謠節的舉辦,讓當地民眾以及外來遊客深切感受古城的美好。

藝術家在討論如何用光聚焦恆春古城|南門的照明有待改善

當然,來到恆春改善光環境,聆聽在地人的想法是首要條件,於是基金會與屏南社大合作舉辦座談會,邀請到文化局、旅遊業者、民意代表、里長伯、學者與耆老等等共同商議,現場基金會的顧問周鍊及董事徐開塵也以自身專業提出建議。讓我覺得很感動的是,聽到在地人的反省;民意代表提到,目前被摧毀的最長一段城牆,其實是因為1968年時,恆春國中擴充校地,校長決議拆除校內的城牆,計畫改建成運動場看台,當時,大家也都唯有保存古蹟的概念,對於做為教育使用也覺得良善,所以甚至連學生都加入拆城牆、搬磚塊的行列,然而,民意代表就自首他是共犯之一。

回憶往昔 坦然面對過失

話語一出,大家都笑了,但是,旁邊也有人跟著自首,說明當時拆毀城牆的原因與想法。對我來說,這是一場和解,在地人面對時代衝擊與環境變遷的挑戰,他們決定面對,不是逃避,特別又是對外地人坦白這些過往,「我也是在城牆下長大的小孩!」「當時不懂是破壞古蹟,覺得很無奈。」「以前恆春是好山、好水、好玩,多了光的營造就要再加個好美!」「就是失去了,我們才懂得珍惜。」

就這樣,座談的與會人士你一言我一句,述說著對古城的回憶及想望,字字誠懇。

文化歷史古蹟的不被重視,其實在台灣各地頻頻上演,眷村、廟宇不計其數,甚至我居住的新北市樹林區有座百年古蹟山佳火車站,也在2011年新站落成之後,大布一蓋,終年不見天日。於是,我很期待,期待這個土地的人們一起慢慢找到方向,尊重歷史記憶、善待古蹟文物,此刻,或許透過「光」這個媒介,已然凝聚焦點。

 
清晨五點的南門|中午十二點的南門



地名小百科
恆春古地名「瑯嶠」、「琅嶠」,大略指林邊以南的地區,原為排灣族對一種蘭科植物的稱呼,也是當地原住民的族名。清同治年間因為爆發牡丹社事件,日本派大軍侵略,清光緒年間,沈葆楨奏請朝廷在此地築城牆,防止敵人來侵,並且設縣,也是屏東最早的縣治。

由於當年並沒有良好的施工器具,城門以石灰、糯米、黑糖漿等為建材,城牆以土堤、石塊就地築成。沈葆楨經常到四個城門巡視走訪,據說,當他看到這裡的林木茂盛、物產豐富、漁牧發達,加上終年氣候宜人,四季如春,因此改名為「恆春」。

財團法人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光,不僅是照明。光與影的互動,創造出充滿詩意的美感語彙,開展人類對建築、文學、電影、藝術及生命的想像。近年來,在產業與藝文結合的推廣下,光、電與科技,日漸成為藝術文化跨界創作的重要元素。但目前在光電方面的研究和推廣,多數仍著重於技術與科技層面,鮮少探究「光」的人文內涵與深度。

因此,全球光學技術領導廠商之一的中強光電集團,以建構「光與文化藝術平台」的理念,於2010年底成立「財團法人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並結合各個領域專業人士與藝文界翹楚,希望在專業技術精進之餘,更進一步延續企業的特質及對「光」的熱情,讓「光」成為美學生活的一部分。

 
中強光電基金會邀請照明大師周鍊(白衣者)實地到恆春觀察光環境

南門面對龍鑾山,在1980年改建過,與原貌已有點出入。南門圓環曾是恆春鎮內重要交通輻輳地,城市規劃之後,外環道屏鵝公路完工,這裡的車流量便大幅度減少了。夜晚的南門照明光亮,大約凌晨一點才會熄燈。
東門背靠大平頂山,位於恆春往滿州的交通要道上,著名的搶孤棚也就位於東門的旁邊的空地。
西門也就是電影《海角七号》巴士無法通過拱門那一幕的拍攝場景,附近有家西門麵包店,吐司好吃又便宜,一長條只要35元。
北門面對三台山,距離市區較偏遠,昔日是恆春古城的正門,位於官道上,上到北門可以遠眺城外風景,視野開闊。

南門↖  東門↗  西門↙  北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