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豎孤棚,凝聚無形的在地力量

「卡卡的咚吱咚吱咚吱咚吱,跳針跳針跳針,叫我姐姐姐姐姐姐......叫我姐姐!」
謝金燕/作詞



自從八月初打工換宿以來,我一直在等到搶孤活動的到來。每年農曆715日中元節,地點則是選在古城的東門旁,絕對算是恆春鎮上最盛大的慶典,今年甚至還請來謝金燕開場歌舞助興。

看搶孤,北頭城南恆春

搶孤習俗在恆春已經傳承了上百年,清末設縣時就開始舉辦,日據時代一度停辦,直到民國40年之後才又復辦。十年前,籌辦活動的鎮公所將原本只有五根柱子的孤棚,擴大為36根的大孤棚,可供32隊比賽(位居中間4根是給好兄弟組成的隊伍),經過這幾年的競技及宣傳,「北頭城、南恆春」已經成為台灣中元節最富代表性民俗之一。

然而,「搶孤」的起源是早期恆春城內較有錢的人在每次中元普渡之後,會將祭品施捨給城外的貧苦人家取用,由於需要爭搶祭品,所以導致踩傷及鬥毆的情況發生,大約在光緒五年前後,改用「爬孤棚」的競爭方式來取得置於棚架上的祭品。
  
 
搶孤前一天古城內舉辦嘉年華會遊行及抬轎競賽,熱鬧非凡

征服牛油還要倒掛金鉤

目前的恆春搶孤活動,是以人象徵鬼魂的方式,搶孤者須攀爬孤柱,翻上12公尺高的孤棚,取得棚架上的貢品與順風旗,以表達普渡孤魂、慎終追遠的涵意。一組成員紛紛以疊羅漢的方式,以及巧妙地運用繩索奮力向上;看似容易,但其實有別於當兵的五百障礙要攀爬的鐵桿,搶孤的棚柱上都塗滿滑膩的牛油,攀爬難度倍增。

除此之外,當搶孤手好不容易地爬到頂端時,還須以倒掛金鉤的技巧方能翻上孤棚,然後取下順風旗,完成搶孤儀式。

現場觀看「搶搶滾」

今年「2014恆春古城國際豎孤棚競賽」舉辦的前一刻都還在滂沱大雨,但是,就當晚上910分吉時一到,主辦單位的司儀喊著比賽開始,裁判各就各位,成串的鞭炮在半空中炸響,幸運的是,連日的大雨竟然歇了下來。

此時此刻,各隊壯漢猛男堆疊起人塔,前仆後繼爬上柱子,特別的是,除了地方上的社區、協會或商家組隊參賽,更有包括國軍、警義消、大學生都組隊參加,也吸引馬來西亞、英國等國外選手共襄盛舉。我因為選在上風處,所以可以清楚看到選手將柱上牛油刮掉時飛落的情形,現場汗水、牛油齊飛,站在下風處觀賞的觀眾不時還被噴濺到,邊吶喊邊尖叫邊閃躲的場面的讓人覺得趣味滿溢(很幸運的,我搶到了上風處)。

 
現場實況,每位參賽者都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了!

搶孤競賽總共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先以五人一組的方式疊羅漢來幫助攻擊手在一小時內搶下柱子中間的紅繩,看似有多人支撐,但溼滑的牛油還是會讓成員支撐不住,若是攻擊手一有不穩而跌回地上,就需要重新開始;成功搶下紅繩的團隊可以進入第二階段,此時,只能以兩條白布幫助攻頂,一條往上綁穩之後,腳再踏住往上攀爬,難度非常高,因為手勁要足夠,才能將白布牢靠地綁在沾滿牛油的木柱上,能夠首先取得棧頂的「順風旗」就算奪標。

最後,在棚下民眾的熱情加油聲中,由第七年參賽的「鼻仔頭呂烽工程」以20分鐘的速度「搶搶滾」奪旗成功,事後還有媒體報導該隊教練開玩笑說:「為了保持體力,我們的奪旗手賽前一星期開始吃素、已經兩個星期沒跟老婆睡。」


在地力量讓搶孤世代流傳

有趣的是,在現場的我旁邊就是從宜蘭遠道而來參賽的隊伍,原以為他們特地組隊來「踢館」,後來才知道,由於頭城搶孤是縣政府主辦,但是近幾年來活動卻是辦辦停停,今年也是停辦的狀況,恆春隊伍想到宜蘭「踢館」的機會都沒有,不過,很歡迎有外地人來較量;然而,恆春豎孤棚由鎮公所主辦,雖然感覺在人力和資源稍嫌薄弱,但,徹底結合地方的力量才是關鍵,搶孤的前一天也邀請各大廟宇來進行抬轎競賽,同時間,在古城還有有嘉年華會般的各路人馬遊街巡禮,旅館業者、租車行與在地團體,甚至幼稚園都小手牽小手加入行列,熱鬧又溫馨。


在恆春地方的大小社區凝聚共識下,我想我看到的搶孤活動是豐富多元的,也因為大家有目標,有想望,不只因此讓活動連年舉辦,未有間斷的紀錄,也讓我這位外地遊客,感受到豎孤棚不只是成為恆春的有形的象徵,也成為當地留傳的無形文化資產,堅定而美好。

 
                                     冠軍隊伍在神明前表示感謝之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